彭州市:暖心呵护未成年人,温情护航家庭稳定

发表时间:2025-03-18 14:04 来源: 责任编辑:彭州文明办

彭州法院以“精审判、树标杆、建矩阵”为着力,打造“暖家”少家审判品牌,充分发挥人民法院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、增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的司法功能,推动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与基层综合治理有机融合。

一、立足职能:精审判,巧解纷、化心结

精审快执涉未案件。组建未成年人审判团队,精准把握少年审判工作司法规律,聚焦庭前、诉中、判后环节构建一股劲保护、一条心感化、一盘棋教育的三段式“向阳审判”模式。

精办妥处涉未难事。聚焦“问题家庭”,首创离婚夫妻共育未成年子女“告知+关护”制度。聚焦“困境儿童”,建立司法救助当日受理、三日审查、五日兑现的“135”快办机制,设立未成年人专项救助资金。以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原则为核心,首创涉未成年子女抚养案件裁判评估机制,为判断未成年子女由父或者母直接抚养提供操作规范和可视化支撑。

精诚疏解涉未心结。分类建立少年家事案件调查、调解、心理疏导三项机制,因案适需实行“一对一”审判辅助和心理辅导,有力弥合家庭关系裂痕,有效帮助118名未成年被害人走出心理阴霾。开展涉罪未成年人精准扶助,引导“迷途少年”放下心理包袱、“无痕”重返社会。

二、定位家校:立标杆、建课堂、重帮教

立标杆培先进促队建。培树全国优秀少家审判法官“祝妈妈”,精配6名法官审理涉未成年人案件,定期开展青少年教育心理学等专题知识培训56期,不断提高司法综合能力。由“全国先进工作者”祝增巧法官担任团队总负责人以来,家事审判团队先后被评为全国、全省家事审判工作先进集体,获评首届和第三届“成都市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十大优秀案例”及优秀组织奖,4人次获评四川省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等荣誉。强化学术理论探究,分析研究涉未难点问题形成专题调研报告11份,涉及诉讼离婚中未成年子女权益保护的2篇调研文章分别获评全国副省级城市法治论坛一等奖、最高人民法院“全面加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”三等奖。

建课堂设信箱树家风。聚焦家庭亲子关系融洽,探索课程式、互动式、沉浸式家庭法治教育指导模式,在社区、中小学设立16个固定教室点位,举办“暖家”课堂。设立“祝妈妈阳光信箱”搭建学生与法院沟通直达专线,根据来信内容实行标签化管理。截止目前共收到一千余封学生的来信,通过信件发现家庭暴力、校园霸凌、侵权事件的线索20余件及时移送并会同处置。其中,2件涉未案件获省、市典型案例,相关做法被《法治日报》《人民法院报》等媒体广泛宣传报道。

重帮教常回访护成长。针对涉刑事案件缓刑未成年人定期开展帮教活动,了解未成年犯思想动态,督促学习改造,预防缓刑期间再次犯罪,同时帮助有意愿继续学习的未成年人回归学校。对涉刑事案件的被害人、家事案件中受到心理创伤的未成年人建立关爱台账,适时回访了解家庭现状、生活学习情况,指派专门心理辅导老师进行家庭教育指导,有效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。

三、延伸触角:建矩阵,聚合力、促防治

聚焦涉未案件症结化解和问题预防,强化与公安、检察院、司法局、教育局等部门的协同联动,通过建立健全多方沟通协调机制开展大调解、大调查、大普法,及时摸清案件情况和未成年人思想动向,及时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,探索矛盾纠纷多元化解。

“院校”联动汇聚守护力。与市教育局共建未成年人“护苗”机制,选任36名员额法官担任法治校长,实现中小学校全覆盖。常态化开展“法院开放日”“模拟法庭”等活动,在校园开辟法治长廊、普法墙。

“府院”互动织密关爱网。整合职能资源,构建全域反家暴“联响”机制。与公安、检察、妇联、民政、教育、卫健等部门签订协作协议,明确联席会商和常态联络制度,联动化解少年家事矛盾纠纷。

“法检”协作铸牢保护盾。案件的承办法官和检察官持续跟踪教育帮扶,及时掌握罪错少年思想动向和现实困难,联合开展案件回访、召开帮教会。

“豌豆荚·暖家”以温情司法守护家庭和谐,走深做实未成年人权益保护,为每个家庭撑起法治的温暖晴空。